聚酯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縮聚而得的聚合物總稱,主要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習慣上也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聚芳酯等線型熱塑性樹脂,是一類性能優異、用途廣泛的工程塑料。聚酯屬于高分子化合物,先由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經縮聚產生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再由部分生成PET通過水下切粒而形成。纖維級聚酯切片用于制造滌綸短纖維和滌綸長絲,是供給滌綸纖維企業加工纖維及相關產品的原料,滌綸作為化纖行業中產量最大的品種,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因此,聚酯系列的市場變化和發展趨勢是化纖行業關注的重點。同時,聚酯還有瓶類、薄膜等用途,廣泛應用于包裝業、電子電器、醫療衛生、建筑、汽車等領域,其中包裝是聚酯最大的非纖應用市場,同時也是PET增長最快的領域??梢哉f,聚酯切片是連接石化產品和多個行業產品的一個重要中間產品。在疫情逐漸得以控制的新形勢下,未來幾年,我國聚酯市場呈現緩慢增長趨勢。
聚酯產能穩步增長,瓶級PET發展迅速,滌絲占比最大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不斷增加,國內聚酯PET生產持續增長。由于聚酯PET是紡織工業和飲料包裝工業的主要原料,所以紡織工業和飲料工業的高速發展是拉動聚酯生產能力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為滿足國內外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的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圖1為2015—2020年聚酯相關產品產能占比圖。2015—2020年,國內聚酯相關產品中產能年均增長率最高的是聚酯瓶片,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國內飲料需求的健康發展;其次是滌綸長絲;而滌綸短纖和聚酯切片以及膜片的增長較為緩慢。從綜合產能來看,盡管2015年國內聚酯產能趨于飽和,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深入,聚酯產能增速放緩,部分落后產能出清。但2018年,國內聚酯產能進入新的發展期,新增產能集中投產,產能年均增長率高達11.2%。2019年,國內聚酯產能回到緩慢發展軌道,行業重新出現產能過剩,新增產能大幅減少,產能年均增長率跌至7.19%。2020年,國內聚酯新產能投產放緩,產能年均增長率為6.18%。截至2020年,聚酯總產能約6397.5萬噸/年。
圖2為2020年聚酯各產品產能占比圖。其中,滌綸長絲的產能占比最高,為54%;其次是聚酯瓶片,占比18%;然后是滌綸短纖,占比13%;聚酯切片產能占比11%;而膜片產能僅占4%。
國內聚酯企業產能集中度高,多集中在華東地區
圖3為2020年聚酯各產品企業CR7產能占比圖?! ?/p>
國內聚酯企業的產能集中度較高,聚酯切片前七大產能企業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44%,短纖企業中前七大產能企業占據了近5成產能,滌絲和瓶片的產能集中度最高,其中瓶片前七大產能企業市場占有率達到了87%,滌絲產能前七大產能企業產能占比達64%。目前,比較大的滌絲企業有盛虹、新鳳鳴、榮盛、恒力、恒逸、桐昆等。滌綸產業的未來周期波動性有望減弱,龍頭也有望享受到長期穩定的盈利回報。從當前產業格局來看,這是滌絲龍頭企業的黃金發展時代,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新增產能幾乎被巨頭們瓜分消化,龍頭企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既鞏固了自身的競爭地位,也加強了龍頭企業對價格的掌控力。就目前滌綸長絲而言,行業集中度高,規模較大的企業在市場中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共同推動市場發展,維護行業利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行業健康平穩發展。聚酯企業通過橫向或縱向一體化做長做寬產業鏈條,規模大、實力強、產業鏈配套完善的企業將擁有更多話語權。因此,在未來的聚酯行業中,品牌效應和規?;l展是企業爭奪市場的重要籌碼。
受疫情影響,2020年聚酯產品市場下滑,利潤良好
圖4為2020年聚酯各產品市場走勢圖。2020年,國內聚酯市場一路下跌。春節過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集中爆發,使國內工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國交通運輸受阻,下游企業復工時間推遲,國內聚酯產業鏈市場亦受到較大程度的打擊。節后開盤,受原油下跌和疫情影響,聚酯原料PTA和乙二醇開盤跌停,成本利空施壓下,聚酯產品市場開始弱勢走低。進入3月份后,雖然國內疫情有所緩和,但是全球疫情仍在加速擴散,國際原油大跌,聚酯原料PTA和乙二醇價格跌至新低,受此影響,聚酯產品市場加速下滑,3月底市場價格創下近年新低。2—3季度,國內聚酯市場整體處于底部震蕩,雖然有跟隨國際原油的震蕩反彈,但受制于疲弱需求打壓,市場整體拉漲幅度受限。4月上旬,國內滌短市場掀起一波高漲態勢,主要是搭上了口罩的列車,其中無紡用滌短市場火爆,價格一度抄漲至萬元以上。中長型、水刺滌綸短纖及低熔點規格產品掀起一波熱潮,但4月下旬市場開始逐步降溫。而10—12月份,隨著終端紡織進入需求旺季,滌綸產銷好轉,聚酯市場開始穩步反彈,國際原油持續走高提振,聚酯原料市場穩步上揚,市場持續處于震蕩反彈趨勢。
2020年一季度,聚酯產業鏈市場跌至低谷,其中聚酯原料PTA和乙二醇跌幅達到了36%~43%,而聚酯產品跌幅僅為23%~34%,遠小于原料市場跌幅,聚酯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減輕,因此聚酯產品生產利潤水平大幅提升。聚酯利潤由節前的盈虧線附近大幅提升至700~800元的高利潤水平。但3月底后,聚酯產品利潤走勢開始分化,由于滌綸長絲和聚酯切片市場跌幅持續加大,利潤開始急劇萎縮,特別是滌絲,利潤一度陷入虧損,與聚酯瓶片和滌綸短纖的利潤差距拉大。受終端紡織訂單減少、對原料需求量萎縮的影響,滌絲企業高庫存狀態難以緩解,市場很難擺脫弱勢格局,滌絲生產虧損加劇。10月之后,隨著滌綸市場的反彈,企業盈利水平大幅好轉。2020年盈利水平有明顯改觀的是瓶片,企業效益較2019年同期翻了3番,而短纖和切片的利潤也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60%,但滌絲利潤整體利潤小幅回落。
圖6為2017—2020年聚酯綜合開工率走勢圖。
2020年聚酯綜合開工率維持在84%附近。受疫情影響,1—2月份國內聚酯企業開工率直線下滑,3月份后,聚酯企業開工率才開始緩慢提升,至6月份中旬,聚酯企業整體開工率才恢復至89%左右的高位水平,接近近幾年高位。6—12月份,國內聚酯企業開工率持續維持在87%~90%的高位水平。但2020年國內聚酯企業整體開工率仍低于往年水平,較2019年平均水平下降了2個百分點。由圖可見,2017—2020年中,受疫情影響,2月份聚酯開工率創幾年低點,隨著疫情緩解,聚酯開工率恢復至往年高位水平。
綜上而言,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PTA和下游聚酯產業鏈受到較大打擊,不僅市場價格創下歷史新低,企業訂單減少,庫存積壓所帶來的整體效益的下降也是難以彌補的,國內聚酯市場將在底部度過較為艱難的一段時間。
未來聚酯市場將緩慢增長
未來幾年,我國聚酯市場呈現緩慢增長趨勢。圖7為2020—2023年未來聚酯產能對比圖。預計,2021—2023年,我國聚酯產能增長速度在5%以下。
其中,瓶級PET增速較快,約10%左右;滌絲增速放緩至5%左右;短纖及纖維級增速2%左右。
瓶級PET:市場供應面仍將維持平穩增長趨勢。2021年,華潤珠海60萬噸/年裝置和寶生四川50萬噸/年新裝置將投產;2022—2023年,萬凱重慶的二期60萬噸/年將投產建成,新疆藍山屯河的10萬噸/年新裝置也將投產。未來,大型瓶片工廠項目增多,逸盛石化的200萬噸/年項目、泛亞的120萬噸/年項目、三房巷的300萬噸/年瓶片項目以及儀征的50萬噸/年新裝置都在積極規劃中,瓶片龍頭企業的產能將繼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將更為集中。
纖維級PET:預計,2021—2023年,我國纖維級PET市場供應面仍處于供過于求狀態。期間,天龍新材料20萬噸/年新裝置及三維化纖20萬噸/年新裝置將投產,且多套聚酯新裝置具有側切產能,未來纖維級PET市場占有率將更集中在具有煉化一體化能力的龍頭企業中,熔體直紡裝置進一步擠壓切片紡絲裝置生存空間,纖維級PET下游切片紡工廠長期開工維持5~6成。近年來,切片紡長絲工廠放棄了常規白絲,均開始投身于差異化長絲的生產,如色絲、陽離子絲、阻燃絲、復合絲等,而差異化長絲主要用于外貿出口,海外疫情嚴峻加之經濟恢復緩慢抑制未來需求前景,未來幾年,纖維級PET仍難以走出供過于求的局面。
滌綸短纖:市場產能將大幅增長,雖多是差別化短纖為主,競爭力強,但由于短纖近年來利潤較好,工廠開工積極性高,未來供應壓力仍不容小覷。隨著新冠疫苗研發進度加快,部分國家已研制成功并開始推廣注射,這將對經濟的恢復有較大幫助,外貿訂單方面也將逐漸恢復正常。下游紡紗廠仍有較多產能投放,短纖在聚酯各品種中仍然呈現出比較健康的狀態。
滌綸長絲:預計,2021—2023年,滌綸長絲新增產能可達1035萬噸/年,產能增速趨于平穩,新產能依舊主要來自于龍頭企業自身規劃與建設。其中,新鳳鳴集團將新增330萬噸/年,桐昆集團將新增200萬噸/年,恒逸集團將新增105萬噸/年,恒力集團將新增230萬噸/年。龍頭企業將持續釋放新產能,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下游需求增速或放緩,未來供應過剩依舊是一大難題。